第三世多杰羌佛說《世法哲言》(六十七)
第三世多杰羌佛說
《世法哲言》
(六十七)
自滿與之悲失號成器之大敵也,滿其體面而弗願降格求知,故為止步之敵,悲失于事無成所望,面業而弗于進取,乃為消然之敵也。
自滿與之悲失號成器之大敵也,滿其體面而弗願降格求知,故為止步之敵,悲失于事無成所望,面業而弗于進取,乃為消然之敵也。
微才當居,何以故也?凡事者利弊均之,睹弊而弗居,則利不可獲,若于弊中取益乃為上策,懷抱之木故大,而另途之,則無何入爐炊食,微柴入爐至炊而飽人,弗用之何以熟食之來。
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!
南無娑婆世界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!
南無玉花壽之王佛母!
善知識者諸語皆收,諸識皆藏,歸己為用,施之眾或所益,原何來,善知本性為或而福,劣理作己批照,善道養德為或。
一個具有高尚道德品質的人,都是胸懷博大,心襟寬廣,好話和壞話都聽,好的知識和壞的知識都吸收。好的知識吸收起來豐富自己的才幹,提高自己的能力,為自己所使用,以作對人類有益的事情。而壞的知識就拿來用以檢查,對照自己,引以為戒,使自己不要去犯類似的錯誤。這樣做,是因為善知識的本性是為大眾而謀福利的,所以,為了給大眾謀利益,將壞知識拿來作為自己的一種批照,檢查自己的錯誤缺點,有了就改正,從而達到既有益於社會,又有利於自身發展的目的。因此,善道稱為習養道德、為大眾服務的一種行境。
凡事應三思之弗覺,體實而再行之,不可聞言而從,亦不可聽之否虛,三思之下實施無道者,當進而窮根之研,欲覓高天彩虹而遇烏雲之佈,則疑于霞輝之弗成也,是為過失。
古人有「三思而行,再思可矣」之說,實際上,光「三思而行,再思可矣」是不夠的,在三思之後,還要具體去實踐以觀察真實效果,這也就是說,我們絕不可以聽說一件事情就立刻不加思索地去辦,而必須要加以認真思考和實踐,但同時,又不能聽到以後,馬上就輕易地否定,認為虛妄不實,不去予以處理。如果在三思以後覺得沒有道理,並且實際去做,也還沒有行通,這時都不能馬上丟掉,而要進一步去挖根究底。就正如我們想見到高空中的彩虹一樣,如果說走到半虛空中被烏雲所遮障,就認為是上面只有烏雲,沒有彩虹,這就是錯誤,如果繼續努力向上,進入更高一層空間,突破烏雲,彩虹就會出現,所以,做世間上的一切事情都是如此。在任何因難之下,都要進而窮根究底,這樣,最後就不會犯過失,就會處理好一切事情,完成好一切事業。
對人才之取捨何別?天下之或優劣和合之因,所匯果也,為一體之和,不可分割之,由是見劣而不取或,優之何獲,故收或而取優捨劣是為理也。
我們怎樣去發現、分別和取捨人才呢?天下的每個人都有好的一面和不足的一面,並由此組成一個不可分割的和合整體,優劣好壞都匯聚於此,也就是說,每個人都有其缺點和優點,人人都各具所長、各具所短。因此,如果我們見到一點錯誤和缺點,就不去用這個人,那麼,他的優點我們也就得不到開發了。所以,揚長避短,糾正或者盡力地去掉他的缺點,而運用他的優點,發揮他的長處,這就是社會和我們所要用人的真理。
欲速則不達,行慢而失獲,事理如是觀,正住中道參,琴弦之懈弗出和雅之音,反之過緊則易于折。
不管你做什麼事,如果不切合實際,過於太急、太快,往往不能成功,因為它不符合客觀事物的邏輯、法度。如果速度太慢,往往又錯失良機,達不到自己的目的。所以行慢而失獲。凡是世間上的一切事理,都應該注意這兩個正反不同的關鍵。那麼,怎樣做才對呢?這就要認真研究分析,取其適中,找到最佳的方法。正如琴弦一樣,繃得過緊往往把琴弦繃斷,那麼,繃得過鬆就更不能出和雅之音,要不鬆不緊,恰到好處,才能奏出美妙的音樂。世間上的萬事萬物,都要順乎邏輯的事理,不偏不倚,然後去進取,這樣就會很圓滿地達到目的。
唯誦文章是無知,文學之才唯附實,而今大學四書五經,為文弗施者,收之弗能養其己,放之不利其眾或,唯誦何益之有,施詩文于社會之用,造益利眾者,是為轉知化實也。
在社會中有這樣一種偏見,往往認為一個人有知識、有才華,就是人才,實際上這是很大的錯誤。任何人,不管他知識有多麼豐富,才華多麼出眾,無論是古代通讀四書五經的飽學之士,還是現在的大學生,如果不能把所學的知識付諸於社會的實踐,這種人都是不能被稱為人才的。因為,只有把所學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中,用自己學到的知識造福於人民、造福於國家、造福於社會,這才算是真正的人才。否則,只埋頭讀書,將知識收藏起來不會運用,會一事無成,甚至連自己都無法養活,更不要說利益大眾、為社會服務了,這樣的學識有什麼意義呢?所以說唯誦文章是無知。如果將書本知識用於社會實踐,將科技發明和創造轉化為社會生產力,促進社會的進步和發展,為社會大眾謀利益,這就叫轉知化實,就成為真正有益於人類社會的人才。
雄才之料必當內充其實也,華其外而碎其內弗可大器而登堂,心空之竹終非棟樑之材。
凡是具有雄才大略、才華橫溢而為社會作出貢獻的人,必須既具有充實的內心世界,深厚的道德修養,又必須具有淵博的學識。有的人,表面上看起來很有學問,夸夸其談,頭頭是道,但內心空虛,靈魂蒼白,這樣的人是絕不能成為氣候的,外表好看而內境劣昧的人終究不能登堂入室,成就大業。正如像空心的竹子,外表高升青奇,其實皮薄心空,就不能作棟樑之材,因為它會遇浪即折,遇力即碎,又怎麼能拿去作中流砥柱呢?
立之于福應憶于難,取之勝者莫忘兵家常事,暴雨之下方憶其傘者必水淋其身也。
一個人處於幸福之中,事事稱心如意的時侯,不應該忘記考慮遇到困難時的處境,並同時想到出現困難時應如何去解決。為什麼要這樣呢?因為人的禍福,隨時隨地都在不斷地轉變,沒有常規可言,你現在看起來一帆風順,處處都很順意,但說不定會在某一天,由於某個環節上的微小失誤,或某一方面的細小因緣,或別人對你的誤解,就會給你帶來極大的困難,甚至陡然之間使你身陷絕境。正如兵法所云,取之勝者莫忘兵家常事,這就是說,得到勝利的時候,千萬不要忘了勝敗及兵家常事,今天勝,也許明天就會敗。在曰常生活中也一樣,沒有下雨的時候,就要先看好天色,注意到即將來臨的暴雨,提前準備好傘,否則,等暴雨來臨時再想到拿傘就已經太晚了,那個時候,你只能全身淋濕。所以,任何事都應未雨綢繆,才能穩操勝券。
高樓之建首在築基,依次而上,空中樓閣于世弗成,事業之就亦復如是,足踏其實,步無虛發,真知之具由然實鑒,具實者于高難而不畏其困,故攀之于高而在于實。
學道之識依師導故,為人師表德識照或,學者奮修諸識而積其品,終可至學于淵,是為人道之學道也。
在學習的道路上,所獲得的知識的多與少、深或淺、正與誤,都是和老師的教育密切相關的,都是由於老師所指導的作用而形成的。作為一個當老師的人,是為人師表,隨時隨地都要做出表率,因此必須加強自己的修養,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淵博的知識,以作為學生的楷模。學生又必須勤奮、努力地學習,在掌握一切知識的基礎上,不斷提高自己的品德,只有這樣,才能具有淵博的學問,才能達到高深、無華的境界。這就是為人之道裡面的不可更變的學道精華、真諦之義。
社會所含能力,勿輕言吾所具也,社會乃多元化匯溶是也,能力似無量微塵之居其一耳,就或之能力由為單一,縱展群技各具其長,而居多于不敵他能之富,投之社會微不可言耳,故稱已能乃驕恥徒耳。
必識己方立人,何以故也?己之諸癖自難于解,如瞻己背終弗所見,為外人頗觀,己藏己過乃人之常性,過甚則或離而不願同謀,識已得之其弗覺,愧而求知,格得其德,方可立人,人皆敬之而助也。
必須認識自己才能真正成為一個人,這是什麼道理呢?為什麼我們首先要認識自己才能真正成為一個人呢?雖然我們現在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人,但有的人做的很多事情連動物都不如,有的人的本質可以說根本不是一個人的本質。因為有很多人都不了解自己,所以只有認識自己,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人。自己的錯誤、缺點,往往自己看不見,就是看見了也會自己原諒自己,自己難於理解自己,因為人有個我執性在裡面,就正如想看自己的背,不管你用盡一切辦法,你的頭也伸不過去看見你自已的背,而別人則往往很容易把你的背看得清清楚楚,對錯誤、缺點同樣是如此,自己往往不容身發現,而局外人經常都會從各個方面暗暗地看到你的很多錯誤、缺點,加上為了討得別人的喜歡,自己只得把自己的過失藏起來,以其遮蓋,這就是人的常性。但是有的人做得很露骨,非常強硬、猛烈,因此稱為過甚,長此以往,別人就不願意和你在一起同謀共事,就覺得你這個人太自私、太不好了。如果我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,認識到自己的錯誤、缺點,以慚愧心去求得知識,那麼,自己的格調自然就進入道德規範,這個時候就可以真正成為一個人了,人們看到你的行為境界以後,自然就很尊重你,個個都敬你而且願意幫助你,因此,識己才能立人,立人才能得到幫助,一切世事才能圓滿。
聯合國際世界佛教總部 舉行的聖德考試早已開始,由於參加筆試的人數比較多,因此閱卷批改工作量非常大,尤其是中聖德的考卷必須大聖德才能批改,中聖德批閱小聖德的答卷,中小聖德批閱普通上師的考卷,最後匯集由大聖德終審,過程繁瑣嚴肅,不是短時間能結卷的,加上還有很多人雖然報名了,但不敢前來參加考試,致使整個考試的進度被拖延。
現在經律論百題書面考試,在繼續進行報考,而目前已經有三分之一的上師們,經過了聖考,餘下的三分之二入考人全部將在年底前考試結束。
鑑於一些人沒有弄清段位是怎麼構成的,大家要明白段位的來由是根據修行者本人,在佛法知識、知見、弘法、善業功德、成就大小、道行深淺,各個方面積聚成的聖量,全稱「行持道量」上作出的測量,「道量」二字一般人很難理解到底是什麼概念,現在有一個並不恰當的比喻,如人的體力是可以測量的,一斤一斤的往上加,就可以測出這個人的力氣能拿多少斤,也可以藉用世人認為的正能量來比喻,我們通過聖考測試,把這行持量(聖量)分成了點數,制定出了標準,最終是由本尊來擇定的能量點,每10點道量為一個段位,並非人為的確定,是本尊擇定,所以行持的聖量點是準確無誤的標準定性,而且現在已有一百多人經過聖考,證實了這一點。凡聖考者必須先考經律論書面百題,才能經法門宮羽初選錄取後,進入藍釦一段起考,藍釦可以選單項入考,金釦則必須拿聖量道行入考,黑釦是在藍釦三段上起加的小黑釦,入考金釦時與考藍釦完全是一樣的考法,如果該考人能破得了結界,走進平安樂地,而不被八風捲到黑界中,就算考上金釦一段了,但如果走進了平安樂地,又被打出來,捲入輪迴界中,倒地無法動彈,考金釦就失敗了,但是可以獲得一枚黑釦,原因是已經沾過了金釦的平安樂地的聖土了。要考上金釦一段是十分困難的,必須要具備相當高實在的道行,如果是阿羅漢和菩薩的資質,就沒有問題能考上。至於大菩薩必須要具備考得過三段金釦的道行,只要是不具備三段金釦的聖量,無論考人擁有何等高貴身份,都一定是假的大菩薩,除非能隔石建壇、先知預言、百法明門黑關擇決,我們在佛教界常聽到有很多大傳承教派的大法王、大活佛、大法師,都被稱為是大菩薩轉世,這已經是世人司空見聞的事了,難道他們是假的嗎?旺扎上尊對此特別說:「基本上都是假的,他們可能阿羅漢果都沒有證到,不要看他是一派的掌教大法王,也許連藍釦二、三段都考不上,不信就試一試,他們的身份是人為虛吹抬捧出來的,我閉關專修那麼多年,至今還是擁有虛名的慚愧比丘,如果他們是菩薩,五明在哪裡?佛經已經明確說:『菩薩在五明中得』,這些人自居大菩薩,嚴重違經叛教,還大言不慚,虛吹騙人,既然充當自己是大菩薩,請問能有本事把書面百題考及格嗎?能拿道行奪下金釦三段嗎?不知羞恥哦!」這些年聽到很多人說某某大法王、大活佛的法力高強,能作護法部的聖籤灌頂,有五雷正法掌,有觀音大悲加持法、金剛杵三昧火除障法。另外一個人說那位活佛還有除障神功、度亡顯境大法、除黑業神功、九蓮燈查冤親債主解障法,一個仁波且說他們鬥法打敗過多位法門高人,報上也有刊登鬥法的事,還有一個法師升空飛行,真正是法力高強的,旺扎上尊說:「你們這些人太無知了!首先沒有弄清楚這些每一個法的三個次第,所表顯的聖境現象是什麼,所以必然上當受騙,當然升空飛行的良馬步雲是已經得到了圓滿次第的,但是其他的法,所顯的境在什麼次第上弄清楚了嗎?你們為什麼沒有想一想,這些所謂法力高強的人不拿出功夫把金釦一段考下來呢?明確告知你們,只要一個行人獲得藍釦二、三段,或是真正虔誠的佛教徒,遇上擁有那些法的上師,就可有資格獲得傳授你們說的那些功法,那些法我還不算外行,那些法都分有三個次第,如果能為大眾作加持,讓人顯起幻相幻動,這是生起次第階段,當天學法當天就能為大眾加持顯境!!!這個階段談不上法力成熟,更談不上高強,必須要證到圓滿次第,比如聖籤灌頂,能在手上跳動,是生起次第,而圓滿次第必須當眾飛空,是從淨土返回必須的境顯,如果沒有飛空,還處於初基階段,就沒有證到為弟子內密灌頂的道行,就算飛空也是護法代灌的,不是真正的內密本尊灌頂,真正的內密本尊灌頂,必須是離師五米之外,金剛丸在弟子手中起動鍋莊舞並神變,而且必須要有「母法水」,才能作內密灌頂,又比如大悲觀音加持法,為公眾加持讓大家當場進入境界,這是在生起次第階段,而圓滿次第必須要大悲觀音加持法修到菩提楊枝聖水穿缽而出,灌頂師喊聖水朝哪裡走,就朝哪裡流,這才是生圓不二次第。只要達到生圓不二次第的聖量,就可考上金釦三段聖德了,菩提聖水(母法水)是內密或勝義內密灌頂不可缺少的!!!因為該聖水是內密灌頂必須的法水,而佛降甘露為至高無上境行灌頂之母。能修菩提聖水者,才是真正的大菩薩!!!之前,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 恩師一直不贊成我們以道量法境幫助教化利益眾生,說要從法義學懂,行上起修,我們很多人都沒有把佛陀師父的話理解透徹,最近我聽聞了佛陀恩師的說法《學佛》三課,得到了開天闢地的受益,實在是前無古聖,說得如此精闢透徹,堪稱至高無上佛法,難怪佛陀恩師說祂對我們用道量法境的作為,來對師資進行聖考,不贊同!根本不參與,祂說:『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大家真正的要想成就,就看《藉心經說真諦》,修《解脫大手印》的兩大心髓,把《學佛》這三課學懂、實施,才是真正的學佛修行。』這就是南無羌佛的觀點,也是十方諸佛的觀點。